标签:
读书笔记 | 发表时间:2023-12-19 20:29:51 | 更新时间: 2025-01-22 08:29:56 | 阅读数:271 | 评论数:0 | 字数:2406
1.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2023-07-05 15:18
在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不厚的一本小书,200来页,作者是英国人阿伦·布洛克(Alan·Bullock),已经看完了一多半。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取自作者的一系列演讲,作者说他在书中保持了演讲的风格,但——也许是翻译的原因——我并没有觉得多么明显。
读这本书并不轻松。我本意是想看一本『科普』,来了解所谓『西方人文主义』的历史,从而能够理解西方思想是如何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的。但是,显然作者的讲座面对的听众并不是初学者,而是,至少是对『人文主义』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
我读过古希腊历史的书,也读过西方哲学的书,加上上学时对西方历史的了解,多少也算是有些基础的吧,但是读起这本书来还是觉得有些困难。作者的知识太丰富了,各种历史人物和文献可以说信手拈来。这本书绝不是科普,更像是『文献综述』。
我对这本书能够理解的最好的是他对卡尔·马克思思想的评论,因为,怎么着我对马克思的理论还是比较熟的啊!否则白受了这么多年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了。
2. 毫无意义的工作
2023-06-27 17:11
最近在读《毫无意义的工作》(bullshit jobs),刚看了个开头。首先,我不觉得自己干的属于书中所列的“狗屁工作”,作为交通工程师(设计师),我的工作还挺有意义的。但是不可避免的有不少“狗屁”的成分——每天花大量精力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而且毫无疑问是这份工作绝对算得上是一份“狗屎工作”。可以这么说,我还算喜欢我的职业,但是我实在太讨厌我的工作。
2023-08-04 12:19
『“无产阶级”这个词的英文来自拉丁文,该拉丁文短语直译为“那些生产后代的人”』……
via《毫无意义的工作》
3. 带一本书去巴黎
2023-08-08 20:18
我对下面这一段话是抱有疑问的,逻辑上存在问题:
1. 奥斯曼是在1852年到1870年对巴黎进行的大拆大建。
2.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在1862年出版的,确实是在巴黎大建设期间,但是小说中的故事大致发生在1815年-1832年。
3. 除非说,雨果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存在的建筑写到了三十年代的故事里,否则巴黎错综复杂的下水道系统就不该是“奥斯曼的功绩”了。
4. 雨果不大可能这么写吧……
图自《带一本书去巴黎》P27。 |
 |
2023-08-08 22:04
实际上,我并不反对姿势份子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我甚至恬不知耻的自认为是其中的一员。但是1789年至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能否配得上『红色』实在是值得商榷。
反思可以,但是高高在上的刻意碰瓷儿,就没意思了。
图1、2,自《带一本书去巴黎》;图3、4,自某度。
2023-08-08 22:38
这可真是处处不忘『反思』……
至于米国的例子,逻辑还是有问题:既然是『老百姓交税即免费』,那就用税维修呀,干嘛还要『广开财路』?
图自《带一本书去巴黎》。
2023-08-12 22:31
《带一本书去巴黎》阅读过半。有些庆幸是现在才阅读的这一本书,若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读,恐怕会受到书中很多观点的影响。
这本书看似一篇游记,但核心却是围绕着“法国大革命”。作者(作者其实是两个人,夫妻,只不过共享一个笔名)以一种生自中国,但却是超脱于国人的姿态,抱着对贵族的同情,对普通民众的蔑视,在发着感慨和议论。
这若是在我的二十多岁,八成会以为发现了什么宝藏。但是现而今,在微博上浸淫了这么多年以后,实在是太懂他们这一类人的心态了。高华嘛。
虽然在读的时候诸多不适,但还是计划读完,一则抛开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部分,这本书还算是合格的游记,虽然“抛开”并不容易;二则也是想增加信息来源,兼容并包吧。
|
|
4. 超越战争论
2023-08-18 12:21
好家伙!『全新』『完备』『准确』『彻底』『一切』!这是什么奇书!
图自《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这书名不得不让人想起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
2023-08-19 21:49
『出乎……意料之外』。
P1自《超越战争论》,P2自某乎,P3自某度。
2023-08-31 19:54
看到个某心某言的微博(网页链接)(P1),我也打开试了试,果然也是个油嘴滑舌的家伙(P2)。
问的是最近正在读的《超越战争论》,只要告诉ta说的不对,立马反水,哈哈!
然后让ta写了几段程序,感觉不如ChatGPT。其优势,可能是国内用的大多是ChatGPT3.5,资料比较旧吧。
『这条其实是稍早发的,但不知道为啥被隐藏了(p3)。把p1打了个码再发一次试一试』
『又被封了(p4),难道是因为提到了某心某言?再发试一次』。
2023-09-03 11:42
美军在伊拉克和塔利班作战的错误(p1),没想到又遇到了(p2),看来前一次并不是笔误,而是作者真的认为塔利班在伊拉克。作者还在描述中途岛海战时,多次将中途岛错写为“冲绳岛”(p3)——或许这里也不是笔误。
一个连军事常识都会错的这么离谱的作者写的军事理论的书,不知道可信度还能剩几何?
唉,不想读书。
图自《超越战争论》。 |
 |
 |
 |
 |
2023-09-03 12:08
真是无语了!阿拉伯人和巴比伦之囚有啥关系啊,阿拉伯人那时候还在半岛玩泥巴呢吧!
真想摔书!
p2是chat/gpt的回答,p3是某心某言的回答。
p1自《超越战争论》。
5. 法度与人心
2023-09-09 12:19
现代优秀知识分子对做官的一般态度:第一,“求官作”是可耻的;第二,靠做官谋私利,“升官以图发财”,是不对的;第三,做官应当与更崇高的追求相关联,比如“贯澈主张”、服务国家。via《法度与人心》 #读书#
第1段小字来自民国历史学家蒋廷黻。
2023-09-11 21:16
《法度与人心》……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这其实是法家态度。儒家主张路径与目标都要符合仁义……做同一件事情,实现同一个目标,如果追求路径与目标的双重正义,不愿意偷奸取巧抄近道儿,那么必然是要绕远的,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所以,古人说儒家“迂远”,孔子迂,孟子迂,所有纯粹的儒家都迂。
6. 经济学通识课
2023-09-26 20:48
在看《经济学通识课》。通常这种“科普书”我看的很慢,但这一本读了大概10来天就快读完了(还剩十多页)。这其实并不是一本按部就班的介绍经济学的书(被书名误导了),换句话说它并不像教材或课本,而更像是——故事书。这本不到3百页的小书多达40章,每一章都会介绍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故事——因为每一章通常都是从故事开始,也是通过故事中的经济学家来介绍他们的概念或观点。这本书从古希腊的经济学开始讲起,古代近代现代的主要经济学内容都有涉及,但是并没有一个图表或一个公式,它并没有想要详细的解释什么是供给什么是需求。我觉得读这本书还是需要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的吧,好在前阵子读了《交通运输经济学》这本书,所以读起《经济学通识课》并不觉得困难。
汇总整理于2023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