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其他 | 发表时间:2020-08-10 18:31:21 | 更新时间: 2022-09-24 15:21:27 | 阅读数:1034 | 评论数:0 | 字数:2310
最近读书、看新闻或者刷微博学到几个概念,对于“三观”有不小的影响,觉得有必要系统梳理一下。本篇博客主要引用网上的信息,梳理这几个词的意思。间或发表几句评论。因为比较敏感,不能发太多的身边的议论。
一、内卷
内卷这个概念很大,是一个社会学、经济学的概念,
百度百科的“内卷化”是这样定义的
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又译为“过密化”,指“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的现象。
这里有个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
通俗的讲,内卷就是内部竞争。
例如: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竞争更加激烈,这就是一种内卷;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具有负面意义,强调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
内卷的主要原因包括: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资源有限等等。
在九边的《
向上生长》里,也提到了内卷化,是这样解释的:
简而言之就是:日复一日,越混越掉坑里。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京沪的白领,天天早上出门,晚上很晚到家,天天都在忙,但是他过了一些年才发现,他以前所得到的升职加薪,本质都是教育和年龄的红利,等到黄金年龄一过,如果没有升到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上,绝大部分人迅速进入下行通道,似乎越努力掉得越深。
所谓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文化模式)某一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之后,这种形式便停滞不前,难以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从而把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状态上,周而复始地循环。
大到整个社会、行业,小到某个企业、部门,都会存在着“内卷化”的现象。由于“内部竞争”的存在,当发展受阻时,很容易就会出现“内卷”。举个企业内卷的例子:
比如某部门有10个人,每人月均工资1万元,总工资是10万元。在部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有个人开始拼命加班,工资变成了2万元,另外9个人工资是0.89万元。另外9个人一看这不行啊,收入低了,也就开始加班,最终10个人的工资又一样了还是1万元。10个人的收入没有变,但是工作时间却都加长了。
也就是说,当“内卷化”开始的时候,说明这个组织的发展已经停滞了,在上面这个例子里,若加班的收入来自于部门增加的收入,那么还不会出现明显的“内卷化”,但是若是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总会有竞争存在,“内卷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便是人们抱怨的
干的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少的原因吧。
20200918补充:
在微博看到了一条讲内卷的,说的比较全面,收录在
这里(图片)。
二、PUA
PUA这个概念是在
北大女生自杀的新闻里开始关注的。
PUA是Pickup artist(泡学、把妹达人、搭讪艺术家)的简写,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一本专门讨论泡妞的书《How to pick up girls》。开始这个词并无贬义,是指受过专门的训练、实践的男性,后来泛指能够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男女。随着PUA文化引入中国,产生了很多变体,甚至被诈骗、传销等团伙利用。PUA在现有语境下已经变成用打压、洗脑、威胁、诱骗、心理暗示等一系列精神控制的手段,来欺骗他人的情感或钱财,甚至掌控对方的人生。PUA已经不局限于情感PUA,甚至逐渐扩展至职场PUA。(引自
知乎)
我对“泡妞学”没什么兴趣,引起我兴趣的是PUA的变体——职场PUA。
知乎这里有篇关于职场PUA的回答:
职场PUA常见手段:
1. 不停的打击你,永远在挑剔你的错误,吝啬表扬同时告诉你这是对你的鞭策目的是让你优秀进步。你在别的公司不可能有人会跟你说这些。
2. 不停的拿你跟其他的员工做对比,让你造成心理落差.。
3. 交给你不合理的工作内容(比如让你替他个人办一些私事)会让你感觉她是在重用你,连私事都交给你办,是拿你当“自己人”。
4. 交给你超负荷的工作量,远远超出8小时工作范畴,拼命压榨你的产出,公司其他人可能都下班了,然而你还在加班。告诉你外面的形势很差,你能有这份工作已经是你的福气。一直提醒你,你要懂得感恩!
5. 抢占你的功劳,公司业绩好是他领导的好,仿佛你的努力不值一提。
6. 给你希望,如果你再努力一点就会得到她的肯定,如果你再多加加班就是对她的感恩。
最后,能被职场PUA掌控的往往是缺爱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肯定。往往领导就是利用这一个弱点把你们吃的死死的。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你们都要先爱自己,懂的取舍和人生可以自主的选项。
三、春秋笔法
这个概念,是在读《
鲁迅杂文集》时看到的,之前也知道这个词,但是了解的并不是很深入,于是到网上搜了下相关资料,才觉得这个词里面隐藏着不少东西。
先看概念,“春秋笔法,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引自
百度百科)
知乎
这里有一篇回答写的很详细,用《史记》和《汉书》记录的“李凌为什么致死不回汉朝”这一件事来举例说明“春秋笔法”。记载的是同一件事,但说的情况完全相反。
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暗含褒贬,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春秋之义的特点是:“《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古人也称作“书法不隐”。)《汉书》将所知道的细节进行了罗列,读者自己去判断。
简单理解就是,春秋笔法玩阴的,春秋之义有一说一。
讲到这里,对于鲁迅“夸”《史记》的所谓“无韵之离骚”就会有了不同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