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笔记 | 发表时间:2020-03-16 07:52:40 | 更新时间: 2020-03-15 18:09:14 | 阅读数:1015 | 评论数:0 | 字数:3242
这是一本贾平凹的散文集,豆瓣地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02388/,目前豆瓣评分为7.3分。
知乎话题:
https://www.zhihu.com/topic/20133604/hot 。
2020-03-05
1. 踽踽独行,这个词,是个同事曾经给我的一个描述,我觉得很贴切,所以在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就一直想一定要买来看。贾平凹的书好像没怎么看过,甚至著名的《废都》也没看过。前阵子看完了《鱼翅与花椒》、《清华园日记》,又购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这本《自在独行》。确实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对于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2. 但是读起来的感觉并不是很好。第一篇是回忆wg时期他的母亲,以及他如何帮助母亲度过那个困难时期,多少还有些感动。第二篇回忆小学、第三篇回忆大学,就有些无聊;第三篇、第四篇都是关于父亲的回忆……怎么说呢。
3. 我以为散文,不是小说,写的应该是事实,即使有演绎,但总归不应该是虚构的。但是看了5篇,发现贾平凹的个人经历在“情节”上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读着有些别扭。比如在《纺车声声》里,写到:
“四人帮”一粉碎,爸爸“解放”回来了,那时他的问题才着手平反,我就报考了大学,竟被录取了。那么这应该是1977年之后的事儿,但是在《西大三年》里,却又写到:
一九七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汽车将一个十九岁的孩子拉进西大校内,……就算是因为文章是在不同时期写的,记忆上有偏差,但是这次集成一册出版不修改的吗?(查了贾平凹的资料,1975年大学毕业,那么1972年入学是正确的,也就是说《纺车声声》里面的的记载是错的。)
再比如,关于和父亲最后一次喝酒的情景,《喝酒》和《祭父》两篇所描写的也不一样。
这些,都让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别扭。
4. 豆瓣上有人评:
贾平凹写陕北大地,绝对能让人身临其境,漫天的黄沙,浑厚的唢呐,震天的秦腔…可是真正写起散文和杂文来,却让人觉得无病呻吟,一股子穷酸和文人的矫情,浑身起鸡皮疙瘩。看这篇《静虚村记》,越发感觉明显,啰嗦至极。
写《静虚村记》是在1982年,贾平凹住在这个村是在1980.7~1982.2。他说初住进来时,“小女刚会翻身”,也就是出生大概3个月,差不多是1980年4月份出生,至迟1979年6月份结的婚;其年贾平凹27岁(52年生人)(我也真是无聊+八卦)。
2020-03-06
5. 读了有1/6,慢慢的习惯了散文的套路,这本书似乎也没那么可讨厌了。
6. 在《读诗能耐热》这篇里,贾平凹高度评价了一位女诗人——马迎春,但是在网上却搜不到这个人的资料,只知道她出过一本诗集《行走的诗行》,应该就是文中提到她给贾平凹的那一卷现代诗吧。贾平凹完成了自己在文中提到的想法,帮她出了这本诗集了。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关于这个的,在
在这里。
网上有人说,这篇文章就是《行走的诗行》的序。
7. 我看书慢,大概是边看书边到处到网上找资料吧,有时候书没读几页,但是在网上却花了不少时间。
8. 读第一章毕。
2020-03-07
9. 《看人》这一篇后半段都是在写女人,变着花样的、卖弄文字的写,看不出多好看来,反而无聊。
10. 豆瓣有人评,说前面写贾平凹经历的还算好看,后面的散文就没多大意思了。看的时候还想这写经历的文章也没见的多好看啊,读了一两篇后面的文章,才发现确实如豆瓣评论所说,如果非得选“还算好看”的话,那么宁愿选第一章的了。
11. 在《弈人》这篇里,作者在最后讲了一个故事,没看太懂。记在这里。
X州有一单位,春天里开展棋赛,是一英武青年与几位领导下盲棋。一间厅子,青年坐其中,领导分四方,青年皓齿明眸,同时以进卒向四位对手攻击,四位领导皆十分艰难,面色由黑变红变白,搔首抓耳。青年却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倒水沏茶,自己端一杯,又给四位领导各端一杯。冷丁对方叫出一字,他就脱口接应走出一步。结果全胜。这青年这一年当选了单位的人大代表。
是说这青年既赢了棋局,又照顾了领导的面子吗?
12. 《弈人》主要讲的是中国象棋,提到了和围棋的区别。中国象棋的规则我是懂的,小时候经常看别人下,自己偶尔也下过,但是围棋却一直不懂。所以到网上搜了下围棋的介绍,原来规则十分简单:
(1)黑白轮留下(这不是废话?);(2)没气的子要被移除;(3)不能循环下一样的。(也就是劫的概念)大概算了解了吧。
2020-03-09
13. 昨日读至112页。第二章的这些散文,看起来真的没什么意思。所以进度也很慢。强忍着一篇一篇读下去,好在都不怎么长,多数也就是一两页。
14. 贾平凹与我的父亲年龄一样大。
15. 贾平凹的女儿叫贾浅浅,女婿贾少龙。延伸阅读:
贾平凹: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贾浅浅 来源:网络
16. 据说,贾平凹原名为贾平,小时候被母亲还有乡亲喊做“平娃”,后改为平凹。此处“凹”读“挖”音。
17. 读第二章毕,全书也读了一半了。说实话,第二章读的很是痛苦。最大的问题在于逻辑,很多地方显得莫名其妙,有时候甚至迷信、民科,自己创造一套理论自己又解释,而这逻辑又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比如他把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解释成得道的人晚上就死了,反过来又解释成死了的人都是得了道的。另外就是重复用梗。也许这些文章写成在不同时期,但是同样的耿重复出现在不同文章里,读起来还是让人觉得难受的,比如女人的包里塞卫生纸这个梗便用了几次。
2020-03-10
18. 昨日读至160页。虽然一天读了只有不到50页,但是感觉也是一个大进展——实在是读的没有意思,就想着赶紧把第二章读完了,开始读下一章。
19. 《秦腔》这一篇,曾经在哪里看过。秦腔开演前对观众的描写,简直太惟妙惟肖,尤其是“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很有画面感!还有俩人吵架,“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令人喷饭。
看这篇应该还是小时候,现在还有很多句子有印象,尤其是上面引用的那几句,现在看起来,还能笑出鹅叫声。
这几十年过去了,秦腔还有文章中描写的地位吗?
20. 中午看了集homeland,所以书看得不多。
2020-03-11
21. 昨日读至187页。已过半。不出意外这周大概会读完。
22. 中午装AutoCAD2020,装完又装路桥工具和常青藤等软件,花了不少时间,所以进展并不多。
23. 《在米脂》讲了一个“童话”,很好看,看来贾平凹确实更擅长讲故事。可是,老两口有个漂亮姑娘然后在村口开个饭店/商店并且生意红火,这个设定在前面的文章里似乎已经用过了,好像还不止一次。
这本散文集,暴露了贾平凹喜欢在不同的文章里重复用同一个梗/设定的习惯(或者说毛病?)。如果单看一篇文章不觉得啥,集成文集,一天读上几篇,遇到同样的梗/设定出现在不同的文章里,就会觉得特别别扭了。
2020-03-12
24. 昨日读至213页。中午休息的时候,一直在研究一张1945年定州城的航拍照片,所以没看书。
2020-03-13
25. 昨日读至223页。
26. 是不是因为差着时代还是什么,对于文章中的好多观点并不能产生共鸣,这可能就是不太喜欢某些文章的原因吧。也许在其他人的眼里,写的是很好的。
27. (八卦)贾平凹92年离婚了,原因是其前妻怀疑他精神出轨一个演员;96年再婚,取了一个比他高10cm的护士(还曾经是个模特),住院认识的?——在读《狐石》时读到“老婆也离我而去了”查到的。这狐石与护士谐音,不知道是否有什么深意。
2020-03-14
28. 昨日读至279页。
2020-03-15
29. 昨日读至285页。今日读毕。
30. 开始以为这本书是贾平凹新写的一本书,可能是受了宣传的暗示了吧。其实这是一本贾平凹曾经文章的散文集,可能也有新写的,但是大部分应该是十几甚至几十年前的文章。有比较好看的,比如说《秦腔》还有《在米脂》,但是大部分对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就显得一般了,看不出文章的优秀来,如果还没买,就不要买了。
完成于2020年03月15日
发表于2020年0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