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工作记录 | 发表时间:2013-08-20 22:37:55 | 更新时间: 2020-02-11 20:50:44 | 阅读数:429 | 评论数:0 | 字数:1580
本文2013-08-20 22:37:55首发于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8f98570101efgj.html。
0 引子
前阵子去开了一次城市道路项目的会,业主方找来几位行内专家,对项目的方案提提意见、帮忙出出主意。会上讨论了些交通组织方面的议题,和专家过了过招。虽说现场气氛算比较和谐,但还是让笔者感觉到,相比较起其他专业来,交通工程专业在项目评审会的现场可能更容易成为靶子,成为专家们"声讨"的对象。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交通专业?经历的多了,也慢慢有所体会,个中缘由,且听娓娓着道来。
在道来之前,按照惯例先说明几点:【1】这篇博客可以看作是严肃的吐槽文章,也可以看成是笑谈,读者自定;【2】本文中提到的交通专业是指在市政工程设计院从事交通工程设计的专业,当然也不是专指,往交通规划方面做适当推论似乎也可以;【3】既然是来看吐槽,就不要在乎逻辑和证据了。
1 原因一:人人都是交通专家
交通这个话题,往往专家没什么可说,但菜市场卖菜的大妈却正好相反:路是大家每天都走的,公交车是每天都坐的(某些人开车),不会出主意,还不会挑毛病吗?
人人都是交通专家,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假,但是这些所谓的"交通专家"只管挑毛病,不管出主意,就不那么招人待见了。
开项目方案会、评审会的时候最怕遇到这样的专家,本专业的问题提不出多少来,交通方面的问题提出一大堆来,偏偏又不赏点儿解决方案,让人恨得胃疼。
2 原因二:交通专业无坚实理论撑腰
交通工程设计往往是"可有可无"、"可此可彼",开完会跟同事聊起这事来就感慨,别的专业是"应、必须",到交通专业就是"宜、可"。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这样也行,那样也可",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也没有权威的计算方法。如果说100可以的话,80也未尝不可。
这就叫那些专家、老爷们抓住了把柄:既然80也可以,为什么要100?
今天就遇到了一件很值得在这里吐槽的事情,某个项目的负责人汇报回来说领导嫌我们在交叉口做的导流岛太大了,问能不能小点儿。规范上有"实体岛不小于7平米,做人行安全岛的话宜大于20平米"的规定。可安全岛宜多大,多大算大,多小算小?我们是根据交叉口具体情况设计的安全岛,该多大就多大,但领导说他在南方看人家的岛就挺小的,为什么我们的就不能做小了——能不能做成7平米?!
我——该怎么跟他们理论?
3原因三:项目条件局促,优先牺牲交通
红线、拆迁、规划预留,这些可能都会成为一个设计不能完美的限制性因素,而在需要牺牲些什么的时候——结构不能改,谁都怕杀头——交通专业往往最先被考虑:交织段可以缩短一点,车速低一点也能过去;不能设置左转车道,可以用直左车道嘛;交叉口不对齐,没关系……
交通在设计院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有时候可以任意践踏。
4 原因四:技术不行,受制于人
其实说到这里,才真正说到点子上。前面的所谓"人人都是交通专家、没有完善的理论"等等都是借口而已。不管是交通专业,还是其他什么专业,工程师技术不行,必定会受制于人。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专家也只能是专业在很小的一个方面。即便成为专家,也很难穷尽专业里所有的知识。所以,技术人员在知识上的追求应该是没有尽头的。
在很多方面,交通专业被看作一个"边缘学科",有时候往土木方面边缘,有时候往管理方面边缘,还有的时候还往机械、电子方面边缘。而从事交通专业的,大概也都处在这些边缘上面。
不少从事交通专业的技术人员专业不深入,对专家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因为专业知识不深入,没有丰富的经验,对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都是技术欠缺的表现。
5 总结
要想交通专业不那么受伤,说到底,关键还是提高技术水平,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知识归于系统,矛盾得到解决,就算是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复杂的公式和计算,也能够成为设计成败的关键,得到其他专业的尊重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