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无此鸟的博客
跳过导航链接
261·[新浪博客][工作总结]人行天桥宽度规模计算&外一则

标签:交通经济 | 发表时间:2012-10-09 16:20:04 | 更新时间: 2023-11-13 10:50:21 | 阅读数:445 | 评论数:0 | 字数:1205

本文2012-10-09 16:20:04首发于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8f985701017twb.html。
对!很悲催的我又在研究人流量预测这个问题了。2011年11月份的一篇博客《无中生有计算过街通道人流量》(这里),提到了计算过街人流量的一个方法,算是原创吧。当时是研究几个过街通道(地下通道)的人流量,苦于没有理论模型的支持,于是“无中生有”的愣造了一个公式,也算是有了理论基础。今年又有一个人行天桥的项目需要对人流量进行预测计算,以支持建设规模(谁决定谁就不说了,大家都懂的),于是又开始研究起来。 因为项目基础资料的匮乏,所以所谓的流量预测基本是在估计,说通俗一点儿也就是“拍脑袋”。这本也不怪我,现而今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很难找到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模型来“撑门面”。说到这里,这篇论文《城市新区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设置分析_以贵阳市金阳新区为例》(这里)对人流量预测模型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但可惜,论文中研究的项目特点与本项目的特点不符,模型和公式不能够拿来直接用。但是值得提出的是,上述论文中提到的第2种利用建筑面积预测步行交通量的方法,与我在之前博文中提到的方法思路是基本一致的。窃喜。 有点儿跑题儿了,其实这篇博文要讨论的主题是人行天桥建设规模的计算问题。也即在已知预测人流量的情况下计算天桥的桥面宽度(通行带宽度)。为什么想写这样一篇论文呢,是发现我以前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直到昨天,我才发现这个错误,对公式进行了改进,应该说现在的计算方法更加合理了,写这篇博文就是来总结这个事情。 之前的公式是这样子的:

图片01

经过改进后的公式是这样子的:

图片02

计算人流量与设计通行能力之比的意义是通行带条数,改进公式与旧有公式之间的区别,就是新的公式将此值向上取整。在现实中,通行带不可能出现半条或零点几条的情况,旧有公式的缺陷也即在此。另外,这个公式计算得到的值往往也不是整数,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再次向上取整,以方便设计和施工,所以下标加了“计算”二字。

题外话(所谓的“外一则”): 人行天桥宽度与人行地下通道宽度相比往往较窄,从规范上讲,人行天桥的最小宽度(通行带宽度,下同)是3.0m,而人行地下通道的最小宽度是3.7m。这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其一,地下通道位于地下,属于封闭式的构造物,行人心理上容易有压抑的感觉;其次,地下通道昏暗、封闭的环境,容易滋生各类治安刑事案件。有人开玩笑说,地下通道修的太窄了,万一前后被人堵在里面,想跑都跑不了,而若是天桥呢,大不了跳下去! 个人认为地下通道3.7m的宽度还是偏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5~6m的宽度可能是适宜的(没有仔细研究过,仅凭经验和感受),但也不能修的太宽,毕竟地下通道的投资比较大。而天桥就可以修的比较窄了,甚至在多数情况下,3m的宽度就可以有很大的通行能力(约6000人/小时)。 北京的天桥数量众多,什么时候修起来的不大清楚。后来听说学术界开始对这种立体过街设施开始持批判态度,进而听说不再修建天桥。但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发现,北京的天桥该建还是在建,其他城市建天桥的也不在少数。到底该不该建天桥,怎么建,如何建,建多大,应该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查无此鸟创作,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除非另有说明,均为原创文章,请在转载时注明来源,并完整保留本段声明。本文地址: https://justalittlebird.cn/blog.aspx?id= 2012-10-09



本文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昵称或评论内容不允许为空!邮箱可不填,但建议填写以备联系,邮箱将不显示在评论中。) 昵称 邮箱

查无此鸟的博客

Copyright©查无此鸟 202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t5lyg@126.com

其他链接

卢昌海的网站 | 鱼の后花园博客) | 田春(冰河)的博客 | FROYOs Blog | 博客园 | 鸟哥Linux | 大眼仔

明经论坛 | 中望社区 | 惊惊(博客园) | C#CAD二次开发视频(明经) | 下载AutoCAD/中望CAD